刘琪,重庆京天能源投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公司主要涉足绿色能源投资、智慧城市技术研发、健康产业产品研发和生产等领域,去年销售额超过两亿元。
创新感言:
天时、地利、人和很重要,做企业要读懂国家政策、拿出过硬的产品、找到志同道合的团队。
创业秘笈:
做市场要有危机意识。不创新技术、思维和管理模式,企业没有出路。
2007年,“北漂”多年的刘琪回到重庆创业时,已年近40岁。
不到8年时间,刘琪把一个仅有15人的创业团队发展为拥有100多人的高科技企业。谈及他从传统空调行业—新兴节能产业—OTC上市—试水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多级跳”经历,刘琪认为,危机意识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
做传统空调,不如做节能市场
刘琪是沙坪坝人,在创办京天前,已在北京打拼了10多年,从事与暖通专业相关的工作。
一次在与朋友的闲聊中,刘琪意识到自己的故乡存在发展机会。他预计:“2008年奥运会后,北京建筑业的‘蛋糕’逐步缩小,空调市场的日子不会好过。而重庆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西部大开发的机遇让建筑市场前景光明。”
2007年8月,刘琪回重庆成立了京天浅层地热开发有限公司。
当时的重庆,传统空调市场“厮杀”激烈,喜欢琢磨政策的刘琪,看到国家对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视程度逐年加大,想把公司业务转到节能减排领域。
为积累人脉,刘琪报名参加了各种论坛和会议。在一个论坛上,刘琪关于污水源热泵技术的发言引起了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人士的关注。当时,重庆正开展长江上游地区地表水水源热泵系统高效应用关键技术(俗称“水空调”)研究与示范课题,市建设技术发展中心希望找专业人士合作,双方一拍即合。
互联网“牵线”,带来八成业务
不过,2008年的重庆,传统空调市场虽然不好做,节能市场的前景也不明朗。当时,京天一年的营业收入仅有几百万元,日子过得虽然艰辛但尚可维持。如果转到前途并不清晰的热泵领域,公司可能面临全盘打倒的风险!
因为不愿涉足新兴市场,3个股东中的2个提出了退股、15个人的工作团队中有5个提出了辞职。
资金压力骤然增加,怎么办?
刘琪一咬牙,卖掉了自己在北京的两套房子,一门心思扑到新市场的开拓上。
转机出现在2009年下半年——重庆大剧院投用后,市民逐渐了解到“水空调”技术,此时国家对建筑节能领域的扶持政策也逐渐清晰。随着“水空调”等节能产品的投资回报期缩短,客户逐渐认可了这些新生事物。
2010年,刘琪成立了京天能源投资有限公司,专注节能产品研发。
因为承接了中国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地源热泵项目,成都摩玛城水、地源复合热泵系统,西昌青山机场地下水源热泵系统工程,空军重庆场站土壤源热泵空调系统等工程,京天在业内有了名气。但是,刘琪苦于拿不出更多的钱推广企业,他想到了借力“百度”搜索引擎——用互联网扩大企业知名度。
2012年,看到网络介绍后的贵州财经大学来人与刘琪商谈合作事宜,希望在当地建设地源热泵项目。该项目开启了在全国喀斯特地貌上建设地源热泵项目的先河,成为京天发展的转折点。当年,京天的营业收入超过8000万元。
“京天80%的业务源于互联网‘牵线搭桥’。”刘淇介绍,继贵州财经大学之后,四川、湖北等地不少项目上门与京天合作,如今外地业务已占京天总收入的90%。
看好PPP模式,谋求长期稳定收益
2012年,京天在OTC挂牌,这被刘琪视为企业做大做强、走向正规的第一步。此后,刘琪积极布局,不仅在新加坡设立了技术子公司,专注于研发国际先进的节能技术;还努力打造技术研发—设计—设备制造—工程运营管理的全产业链。
近两年来,建筑市场不太景气,项目收益低、还款慢等压力逐渐显现。刘琪思索:能否在商业模式上创新,摆脱传统经营方式?
时下大热的PPP模式,让他眼前一亮。
“PPP的好处是长期、稳定收益。”刘琪透露,京天已与贵州遵义师范大学共同成立一家公司,利用PPP模式在该校的新校区开展地源热泵能源站项目建设、运营。“京天将争取使PPP项目的收益占公司总收入的一半。”
作为“技术派”人士,刘琪没事时喜欢琢磨,看身边的东西有无改进的空间。当智慧城市和雾霾治理的理念走俏,刘琪把公司收入的另一半“押”在智慧城市和健康产业方面。
京天所做的智慧城市项目,实际上是智慧家居,客户可以通过手机、语音等手段发出开关指令。健康产业方面,刘琪上马了空气净化器生产线。实际上,京天推出的这些新产品,都是为了共同的客户群服务,是节能产业的多元化延伸。
刘琪希望,未来三至五年,京天能在创业板上市,成为可再生能源上市公司中的“重庆名片”。